崔勇,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畢業(yè)于中科院福建物質(zhì)結(jié)構(gòu)研究所(1999年),隨后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和芝加哥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5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0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6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2017年獲上海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FRSC),Inorg. Chem. Commun.國際編委。主要致力于手性多孔材料如手性金屬-有機框架(MOF)、共價有機框架(COF)以及手性超分子組裝體的設計、制備以及其在不對稱催化、手性識別和分離以及手性光學等領域的應用研究。http://scce.sjtu.edu.cn/jiaoshi.php?aid=3562&c=6
韓克利,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3年山東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6年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0年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8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主要從事復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方向包括:(1)復雜體系激發(fā)態(tài)動力學理論與實驗研究;(2)能源材料動力學機理研究;(3)時間分辨光譜儀器的研發(fā)。在JACS、Angew. Chem.、PRL、Nat. Protoc.、Acc. Chem.Res.、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SCI學術論文四百余篇,申請和授權發(fā)明專利50余項,多次入選湯森路透和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用科學家名錄。主編了多部中英文專著。主持完成20多項國家基金項目。曾榮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兩次榮獲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http://sourcedb.dicp.cas.cn/zw/zjrck/200908/t20090820_2428107.html
郝京誠,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7年在山東師范大學化學化工與材料科學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1993年在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獲理學碩士學位,1995年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F(xiàn)擔任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院長、膠體與界面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獲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擇優(yōu)資助(2003年)、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7年)、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優(yōu)秀成果(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2012年)等。主要從事膠體與界面化學的基礎研究工作,在膠體與界面化學領域有較高的國際影響,在提高石油采收率和凝膠技術污水重金屬離子吸附凈化,以及國家基礎材料技術的提升和產(chǎn)業(yè)化等方面作出貢獻。已在Chemical Reviews、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Langmuir等國際學術刊物發(fā)表SCI論文400余篇,撰寫英文專著2部(章),其中Langmuir論文近100篇,SCI論文他引8000余次。http://cis.sdu.edu.cn/cn/yjry/ljrw.htm
黃飛鶴,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73年出生。1996年本科畢業(yè)于合肥工業(yè)大學。1999年獲得中國科技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碩士學位,2005年獲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 State University有機與高分子化學博士學位,后在University of Utah化學系從事博士后工作。2005年12月起任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籌建超分子化學研究小組。主要從事超分子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當前的主要研究興趣包括超分子聚合物、超分子兩親分子、柱芳烴超分子化學、以及非多孔自適應晶體。2003年至今已在國際核心化學期刊上發(fā)表超分子化學相關SCI論文300篇,發(fā)表的論文已被引用25069次,H-index為84。2006年入選浙江省“錢江人才計劃”,2011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2012年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13年入選國家創(chuàng)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2016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2017年入選教育部高層次人才。應邀擔任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emical Society Reviews、Chemical Communications等的顧問編委或編委。 https://person.zju.edu.cn/feihehuang
黃富強,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1990年獲南京理工大學工學學士,1993年獲吉林大學理學碩士, 1996年獲北京師范大學理學博士;1996-2004年先后在美國密西根大學、西北大學、西門子公司、賓夕法尼亞大學從事科研工作。2004年初以海外引進人才加入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所并任研究員,2010年加入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并任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科技部重點領域創(chuàng)新團隊負責人、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首席科學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國家萬人計劃入選者、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主要從事功能新化合物設計與合成、先進能源材料與器件制備、新型催化材料與綠色技術、新型環(huán)境保護材料與應用研究。發(fā)表Science、Nature Mater.等SCI論文300余篇,引用15000余次,30余篇ESI高被引論文,入選2015、2016、2017、2018年高被引學者。授權專利86項,其中13項專利許可費達1000萬元。
https://www.chem.pku.edu.cn/szll/zzjs/wjhxyjs1/55809.htm
鞠熀先,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1989、1992年分別獲南京大學理學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1992年留校工作。1996-1997年為加拿大Montreal大學博士后,曾為愛爾蘭國立大學,德國Potsdam大學和Münster大學短期訪問教授。2011年任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5年選為國際電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2003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7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0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兼任《Front. Anal. Chem.》主編,《Sensors》、《J. Anal. Testing》與《Telomere & Telomerase》副主編,《Sci. Rep.》、《Electroanalysis》、《Anal. Lett.》、《中國科學:化學》、《Chin. J. Chem.》,《分析化學》等SCI刊物編委,以及《Curr. Trends Biotechnol. Pharmacy》、《Am. J. Biomed. Sci.》、《J. Tumor》等國際刊物編委,《藥學學報》、《分析科學學報》、《中國腫瘤外科學》等刊編委。https://chem.nju.edu.cn/jhx/list.htm
雷愛文,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5-2000: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有機化學博士。指導老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陸熙炎院士;2000-2003: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 化學系張緒穆教授實驗室博士后;2003-2005.3:美國斯坦福大學, 化學系James, P. Collman教授實驗室研究助理;2005.3-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 金屬有機化學,小分子(如O2, N2O, H2O2, NH3, ClO2-等)的活化,旨在發(fā)展高效、綠色和環(huán)境友好的合成方法學;發(fā)展過渡金屬催化的高選擇性、高效性的碳—碳、碳—雜原子鍵形成的不對稱合成方法。
http://faculty.whu.edu.cn/show.jsp?lang=cn&n=Lei%20Ai%20Wen
李 彥,教授 博士生導師,1983.9-1987.7 山東大學化學系讀本科, 獲理學學士學位;1987.9-1990.7 山東大學化學系讀研究生, 獲理學碩士學位;1990.9-1993.6 北京大學化學系讀博士生, 獲理學博士學位;1993.7-1995.6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博士后;1995.8-2002.7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副教授;2002.8-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教授;2016.1- 2016.2 日本東京大學 訪問教授;2016.8- 2019.7 日本東京大學 杰出訪問教授(聘期每年2個月)。學術兼職和社會服務:美國化學會 ACS Nano副主編 (2016至今),英國皇家化學會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副主編 (2013-2016)
英國皇家化學會Materials Horizons 顧問編委(2016至今)
英國皇家化學會Chemical Society Review顧問編委(2018至今)
Nano Research編委
《科學通報》編委
《無機化學學報》編委
美國材料學會獎勵提名委員會委員 (2017至2018)
中國化學會女化學工作者委員會副主任 (2014至今)
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學科委員會副主任 (2018至今)
國際碳納米管系列學術會議指導委員會委員(2013年至今)
2018年,中國化學會-贏創(chuàng)化學創(chuàng)新獎杰出科學家獎
2017年,教學部科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 (第一獲獎人)
2016年,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
2016年,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15年,北京大學十佳導師
2015年,中國分析測試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第一獲獎人)
2014年,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2013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13年,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2011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9年,中國分析測試協(xié)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第一獲獎人)
2008年,北京大學十佳教師。
2004年,入選首批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資助計劃
本課題組主要從事碳納米管的制備、修飾、表征和應用的研究。發(fā)展碳納米管的可控制備方法,通過化學修飾和復合對碳納米管進行進一步的性能調(diào)控,同時發(fā)展相應的表征技術以滿足可控制備和修飾研究的需求,并探索基于碳納米管的材料在納電子、能源及生物醫(yī)學等方面的應用。
http://nmns.pku.edu.cn/nmnsnew/yanli.html
卿鳳翎,1964年3月生,湖南新邵人。理學博士、教授。東華大學副校長。1990年12月獲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理學博士學位, 1991年1月至1992年3月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2年11月至1995年4月美國 Wyeth Research (Pearl River, New York)博士后;1992年4月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1992年5月至1996年12月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97年1月破格晉升為研究員。1995年4月至1999年9月任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元素有機研究室副主任,1999年10月至2009年1月任中國科學院有機氟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2000年9月起,任東華大學教授,2004年9月起,歷任東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東華大學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院長、東華大學校長助理、民用航空復合材料東華大學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2016年1月任東華大學副校長。
2003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04年入選上海市優(yōu)秀學科帶頭人計劃,2005年入選上海市領軍人才計劃,2005年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帶頭人,201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
主要從事有機氟化學和有機含氟材料研究。自1995年獨立開展科研工作以來發(fā)表研究論文220余篇, 2007年3月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國內(nèi)第一本《有機氟化學》著作,在國際氟化學和有機氟材料學術會議上作邀請報告40余次, 在東華大學和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已培養(yǎng)了40余名博士。 2000年起任國際刊物Journal of Fluorine Chemistry編委、國家氟化學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和國際Moissan 氟化學獎評委。2007年獲中國科學院-Bayer青年科學家獎,2014年獲中國化學會黃維垣氟化學獎,以第一完成人獲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7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https://www.dhu.edu.cn/qfw/listm.htm
汪海林,理學博士。環(huán)境化學與生態(tài)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DNA修飾與分子毒理研究組組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科院盧嘉錫國際團隊負責人。1991年,畢業(yè)于武漢大學化學系(1991),獲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yè)于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理學博士學位。2000-2005年,留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2005年12月,應聘加入中科院生態(tài)中心。團隊針對多種DNA損傷與核酸修飾,發(fā)展出高靈敏分析方法,并已有廣泛應用。鑒定出多種可與Tet酶發(fā)生相互作用的活性小分子,并揭示了相關的DNA去甲基化新機理。發(fā)現(xiàn)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組N6-甲基腺嘌呤新修飾,是表觀遺傳領域原創(chuàng)性突破 (Cell, 2015, Cover)?,F(xiàn)已有多篇論文發(fā)表在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期刊如Cell, Cell Stem Cell, Mol Cell, PNAS, JACS, Cell Research, Cell Discovery, Nucleic Acids Research, Stem Cells,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Anal Chem, ES&T。培養(yǎng)2名研究生獲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獎學金特別獎、1名中科院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多名學生獲其它冠名獎。
研究方向:
高靈敏生物分析與遺傳/表觀遺傳毒理研究
招生方向:
生物分析、遺傳毒理與表觀遺傳,歡迎分析化學,化學生物學,環(huán)境毒理,分子生物學等專業(yè)學生報考
專家類別:
研究員
社會任職:
現(xiàn)為Analytical Chemistry, DNA Repair, Genomics 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環(huán)境化學》、《分析化學》、色譜編委,北京色譜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學會質(zhì)譜分析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有機分析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質(zhì)譜分析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毒理學會分析毒理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輻射與環(huán)境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http://sourcedb.rcees.cas.cn/zw/zjrck/yjy/200906/t20090612_1038217.html
楊振忠
1968年5月出生,遼寧省開原人
錫伯族 清華大學 化學工程系 教授 博士生導師
教育背景
1986.9-1991.7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高分子材料與化工專業(yè),本科
1991.9-1994.7 吉林大學化學系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專業(yè),碩士
1991.9-1997.7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yè),博士
工作經(jīng)歷
1997.8-1998.9 德國BASF公司高分子中心實驗室,博士后
1998.10-1999.4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99.4-2003.4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2003.4-2018.4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08-2012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
2013.3-2018.4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8.4-至今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
學術兼職
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化工學會常務理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全國高分子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化學通報》副主編
《高分子學報》編委
《中國化學快報》(英文版)編委
《高分子科學》(英文版)編委
《Chemistry – An Asian Journal》編委
《SCIENCE CHINA Materials》編委
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廈門大學客座教授
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兼職教授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客座教授
浙江大學高分子合成與功能構(gòu)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
復旦大學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
2012年 IUPAC World Polymer Congress (Virginia USA),Co-organizer
2015年 International Chemical Congress of Pacific Basin Societies (Honolulu USA)——Janus材料分會,Organizer
獎勵及人才計劃
2000年獲“中央國家機關優(yōu)秀青年”稱號
2001年獲中國化學會高分子物理創(chuàng)新論文獎
2003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結(jié)題特優(yōu))
2003年獲柳大綱優(yōu)秀青年科學獎
2004年獲中國科學院優(yōu)秀研究生導師獎
2005年獲中國化學會-BASF(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chuàng)新獎
2005年獲中國科學院-Bayer(拜耳公司)啟動基金獎
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GM(通用汽車)科技成就獎
2009年獲“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10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2012年獲中國科學院優(yōu)秀研究生導師獎
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2013年入選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
2015年獲中國化學會/贏創(chuàng)化學創(chuàng)新獎
2016年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
http://www.chemeng.tsinghua.edu.cn/polymer/shizi/yangzhenzhong.htm
鄭明輝,中科院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環(huán)境化學與生態(tài)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長期從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相關研究。是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多項。自2007年起擔任斯德哥爾摩公約全球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監(jiān)測亞太區(qū)域組織委員會主席,組織協(xié)調(diào)亞太區(qū)域49個簽約國先后于2008年和2014年完成了2部《亞太區(qū)域POPs監(jiān)測報告》。他所領導的團隊提出的中國二惡英排放清單被國務院批準的《國家履約實施計劃》所采納,他所領導的團隊提出的垃圾焚燒二惡英阻滯技術已在大型垃圾焚燒發(fā)電廠得到示范應用。已發(fā)表SCI論文200余篇,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10余項。
研究方向:
POPs環(huán)境行為與污染控制
招生方向:
POPs環(huán)境行為與污染控制,歡迎環(huán)境化學,分析化學等專業(yè)學生報考
專家類別:
研究員
職務:
環(huán)境化學與生態(tài)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
社會任職:
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監(jiān)事,中國化學會環(huán)境化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毒理學會分析毒理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毒理學會生態(tài)毒理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NSFC)-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UNEP)國際合作項目:“全球POPs監(jiān)測與成效評估關鍵技術與方法”(2014.01-2018.12)
國家973項目:“新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區(qū)域特征、環(huán)境風險與控制原理”(2015.01-2019.08)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典型工業(yè)過程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生成機制與控制原理” (2011.01-2014.12)
獲獎及榮譽:
1. 2011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二)
2. 2013年 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排名第二) http://sourcedb.rcees.cas.cn/zw/zjrck/200906/t20090612_1038278.html
參考資料
[1] 中國化學會擬推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公示https://www.chemsoc.org.cn/notice/a3955.html
聲明:化學加刊發(fā)或者轉(zhuǎn)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